站内导航 |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网上办事-->面向公民-->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展示

来源:县政府信息网    作者:     时间:2013-03-27 16:17:18   点击数:

 

  前言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邻山东曹县,东明,南接杞县.民权,西连开封,北依黄河,全线面积111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410个行政村,有回.汉.蒙等25个民族,75万人口。

  兰考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穿境而过,有日南与连霍两条高速公路,310.220.106三条国道在县城交汇,是鲁西南的交通要塞和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兰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兰考县是由兰封县.考城县合并而来,兰封县又由兰阳县与仪封县合并而成。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东巡(公元218年)路过此地,昏雾四塞,车马不能前进,曰此地为东昏地,汉置东昏县,宋改称东明县,后黄河改道,金将河之南析置兰阳.仪封二县,清道光五年,兰阳与仪封合并称兰仪县,宣统元年避帝讳改成兰封县。考城县治更早,自周武王封伯邑考之后于商,北毫故国名为戴。春秋时郑取之,改为谷城,秦置灾县,东汉帝二年(公元77年)始为考城县,至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了。

  在这方土地上有史前文化遗存信息,如青陵岗(皇帝之子青阳氏陵墓遗址),重修七圣祠碑。有孔子.齐桓公,秦皇汉相的足迹,有元败金兵的战场,有红巾军起义发源地。这方土地曾是梦蝴蝶的庄子,西汉三朝丞相陈平,东晋渡江祖蔡谟,文学家江淹,金元名医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明朝前七子之一.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清朝理学家张百行,近代版画家刘岘的故乡。一代伟人毛泽东两次来这里视察黄河,这里又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生前战斗并为之献身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分别来兰考视察。

    黄河文化是这方土地的特色文化。黄河自至宋朝入海。宋熙宁十年(1077年)大堤檀州(今濮阳)曹村,黄河始南北分流。南支合泗水入淮河,北支与济水合流。从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今原阳)到清朝咸丰五年(1885年)兰阳铜瓦厢改道北流重入渤海,黄河在这方土地已经流七百年,大小决口漫溢出105次,河患给兰考带来了灾难和贫穷,勤劳的人民与黄河抗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兰考县已有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国保一处,省保一处,管藏文物古迹1589件,其中二级文物二件,三级文物132件。现有的物资文化遗产和非物资文化遗产是兰考民族文化的瑰宝。

  宣传落实《文物保护法》,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利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促进兰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奋斗。由于水平有限,资料不足,疏漏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张良墓位于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南陇海铁路线南侧,保护面积70亩。墓高16米,长82米,宽62米。张良,字子房,先祖五世相韩,前230年,秦灭韩,杀张良家童300百,张良誓报国仇家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至博浪沙,他刺杀秦始皇未遂,秦大索天下,张良先逃至白云山后逃到下邳,巧遇黄石老人,授《太公兵法》。归汉后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功勋盖世,被刘邦誉为“人杰”,汉朝建立封为留侯。兴汉灭秦他已雪了国耻家仇,便看破红尘,不恋功名富贵,毅然辞朝,托言从赤松子游天下,辟谷修仙。张良遍游天下名山大川,暮年不舍中原故土,一日来到东昏县(今兰考)白云山,见山清水秀,就隐居在山下黄风洞,直到寿终正寝,百姓将这位世外高人葬在白云山下。

  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知县闫廷臣立石碑曰:“汉留侯张良之墓”, 旧茔地二十亩,墓东一里有留侯庙,其长阔各十步。”文革时破“四旧”,将碑砸烂,仅存碑首、碑座、断碑。

  明清时,地方百姓仰慕张良,在其墓旁建词,种柏万株。清朝邑绅梁太常(名梁云构孙)与茔中立留侯词,缭以墙垣,树以花卉,这里遂成洞天福地,内阁学公申请上台,允行春秋二祭。香烟缭绕,经年不断。保护良好。现为兰考县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双楼位于兰考县仪封乡谢庄村,始建于清末,分东西两个楼院,占地3300平方米,两座楼院各有厢房、客厅,大门是花子门楼。

  现存东西双楼各3间,西厢房5间,东楼长14、5米,宽6、5米,高13、1米。西楼长14、5米,宽6、5米,高13、1米。坐北向南,是两座二层阁楼,硬山卷棚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在高约3米的砖砌台基上,青砖白灰墙体约1米厚。砖雕花窗,窗内按装木翻板,四角垒砌尖角,状似皇冠,民俗又称叉子楼。内为重梁起架,方椽,八砖扣顶,木质楼板,木楼梯。楼内顶方椽上记载楼主和建成日期。

  东楼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八月,西楼建成于清朝宣统元年,楼主谢松鹤。谢家双楼建筑气势宏伟,高大宏阔,是豫东地区典型的清代富家民居。

  谢家双楼地处黄河故道,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外墙体至今残留着黄水浸泡的痕迹,能在原址保存百余年的民俗建筑为数极少,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现为兰考县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位于兰考县仪封乡中老君营村中路北,占地3000平方米,始建于清末,距今约120余年。院子为四合院,二层楼房,砖木结构,正房6间,东西厢房各5间,门楼3间,二门上方砖雕“重门燕喜”。正房为燕翅造型,厢房小瓦叠脊,全是方椽,八砖扣顶,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晚清建筑。院内栽种四棵梧桐树一棵榕花树寓意“富贵荣华”。现存吴家院,房主人吴老左,200多年前从濮阳迁居仪封,家有10余顷土地,全家以做太平车生意为生,后发了家。吴家院建成后,适逢兵荒马乱,社会动荡,时有天灾人祸发生。1942——1943年地方武装胡二箩头,打死日本皇协军李振府,放火烧了吴家院西院楼。1958年大跃进,扒掉吴家中院楼建公社酒厂。吴家后裔,在解放前有的迁居开封,有的参加了革命,人去楼空。吴家大院初建时有三处院落,因战乱原因,中、西两院不存,建国后该院一直为区、乡政府、大队部所在地,产权属于公有。

  吴家大院现存东楼院东西20.7米,南北16.6米,占地约437平方米。主楼长15米,宽7米,高17米,墙厚约1米,蓝砖白灰垒砌,是豫东典型农家民居。

  该院建筑特点是院高墙厚,二门上方围墙是城垛式,便于防守,保护财产,反映了此地富裕人家的生活状况,具有时代特色。

  其次是地处黄河故道,能在原址保存百余年的民俗建筑,为数较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现为兰考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岗塞河功完碑位于兰考县南彰镇宋庄村西,占地约5亩。该碑座北向南,外砌砖楼,碑身用汉白玉雕刻而成,蟠龙首,龟肤,碑高3.25米。碑额高0.75米,宽0.96米,厚0.30米,下有一龟形座,座高0.5米。鸿胪寺右丞武英殿臣李伦篆额,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刘健撰文,大理寺左寺副兼司经局文渊阁侍经筳李真、周文通书丹,额题篆书“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碑文为楷书,碑阴刻有参加治河的三十五个县官员名称,大明弘治十年十月初三日立。

  该碑是为了纪念堵塞黄河决口工程竣工而立,主要记载了明弘治二年(1482年)到弘治八年间开封段黄河决口泛滥的情况及进行治理的经过。碑文中对明朝政府先后委派的官员前往治河的方法,兴修的主要工程所动员的民工人数、使用的各种材料等都有很详细的记载,碑文书写圆熟秀丽,耐人寻味,实为难得的书法珍品。当时黄河在开封东北决口后,一支主流直冲黄陵岗,阻塞张秋运河达四年之久,朝廷多次治河无效,弘治六年(1493)派右副都御史刘大夏总理治河,刘大夏到工地后,奔走黄陵岗上下千余里,考察水流地势,疏通上游故道分流,使水势渐杀,然后堵复黄陵岗决口,修筑加固黄陵岗上下大堤,弘治八年(1495)年竣工,弘治九年建水神庙,后御赐“昭应水神庙”,次年建碑纪念治河功绩。该碑是沿黄九省市唯一一处御立人工堵河纪念建筑物,且在原址保存500余年,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焦裕禄烈士墓位于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上。占地61072平方米,始建于1966年,墓长4.9米,宽2.3米,高1米,用长条汉白玉石砌成,南北向,墓前立汉白玉石碑,碑阳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七个字,碑首镶嵌着焦裕禄像,碑阴记载着烈士的生平事迹。墓周是汉白玉栏杆,墓区前是广场,广场前两侧有两个水泥制坊,刻有董必武和郭沫若题词。台阶下风景区广场中是一座高19.6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座四面环雕。墓区一侧是江泽民手书“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整个陵园苍松翠柏,庄重肃穆。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市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被日寇抓去做过苦工,给地主当过长工,旧社会里焦裕禄饱受了人间苦难。他在疾风暴雨中成长起来,参加了人民军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他随部队南下,在尉氏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解放后先后任尉氏县大营乡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共青团陈留地委宣传部长,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等职。1953年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焦裕碌怀着无限激情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期间他曾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焦裕碌被调回尉氏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他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面对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的兰考大地,面对食不裹腹的兰考人民,焦裕碌以大无畏英雄气概,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奔赴兰考灾区。

  在这里焦裕碌为党的事业,为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抱病带领全县人民向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走完了他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完全彻底为人民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人们心中建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焦裕碌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焦裕碌同志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他在参加革命的18年间,特别是在兰考的一年多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直到最后积劳成疾,不幸于己于1964年5月14日在郑州病故,时年42岁。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位于兰考县东坝头乡东坝头村南黄河渡口。保护范围30亩。纪念亭为正方形,高9米,边长10.18米,8个台阶,四周围栏杆,栏杆长3.17米,宽4.27米。16根柱子,双重檐,宝盖顶。上嵌黄色琉璃瓦,亭上正中镶“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10个字,亭中立青石碑,碑阳正对黄河大转弯。上刻毛主席手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碑阴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碑文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此冲破北大堤,改变流向,注入渤海,形成了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大弯,并留下了著名的东坝头险工。

  历史上黄河水患为这方土地留下了深重灾难。自宋代以来黄河在本县境内决溢就达百余次,历朝历代虽有修防,但都未能根治河患。解放后,黄河安危牵挂着新中国领袖的心。一九五二年十月九月毛泽东主席乘专列抵达兰考视察。翌日上午专列到达东坝头,毛主席健步登上黄河大堤,面对滔滔黄河豪情满怀,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随后毛主席走下大堤视察了杨庄小学。一九五八年八月七日毛主席再次乘专列来到兰考,视察黄河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党和政府带领沿黄人民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不仅保证了黄河安澜,而且引黄灌溉,变害为利,兰考也由原来“三害”肆虐的重灾区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为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并纪念毛主席两次到兰考视察,一九七八年中共兰考县委,兰考县革命委员会在原杨庄小学紧邻黄河大堤处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同年七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进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纪念亭无法在原址实施修缮保护,故于二00七年搬迁至此。特立碑记述,以示后人。现为兰考县文物保护单位。

    
网站导航:
 
平台介绍 | 郑重声明 | 站内导航 | 联系我们
bt365备用网址主办   访问量:
豫ICP备05013424 Email:lkxx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