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因家贫只读四年小学。11岁随乡亲推车运煤挣钱糊口,16岁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倔强的性格。
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府催捐,地主讨债逼得悬梁自尽。阶级仇,民族恨,刺痛着他的心:要翻身,要革命,别无选择。
不久,焦裕禄以八路军“特嫌”被抓进博山监狱。1941年9月,押送龙凤煤矿当苦力。1943年春逃出虎口,流落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地主当长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焦裕禄返乡参加民兵,保卫胜利果实。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八陡区武装干事,曾出谋划策、智退进攻北崮山解放区的淄川、博山、章丘三县国民党返乡团,受到领导赞扬。1947年7月,调渤海地区土改复查工作队担任组长。1948年2月,随军南下到河南尉氏县,先后任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在险恶的斗争形势下,他坚持依靠贫雇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农会,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1952年以后,相继调到陈留地委、郑州地委,任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动员广大青年团员为恢复国民经济出力流汗,为团的地方组织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7月焦裕禄调往筹建中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先任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负责搜集洛阳的水文、地质、气象等历史资料,为选择厂址提供科学依据;继任车间主任,在设备不全,技术人员缺乏,又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硬是凭着刻苦钻研、集体攻关,为我国试制成功了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后任调度科长,总是把生产安排得井井有条,既关心职工生活,又注重生产效益,任务完成得很好,深受大家好评。他在洛矿期间,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学习、实习一年多,满载学习成果而归。
1962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重返农业战线,回到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调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
焦裕禄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战士,他参加工作的18年间,特别是在兰考的一年多时间里,视人民为父母,为根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脚踏实地,呕心沥血,以重病之躯,“亲历县四境,形势指掌如”。“建设绘蓝图……施行利见初”。“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对革命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树立了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直至最后肝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时年42岁。被誉为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榜样,兰考人民的贴心人。
焦裕禄给兰考人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他死后,兰考人民“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经过39年的努力,已将当年焦裕禄亲手绘制的那张彻底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的蓝图变成了现实,兰考的穷根“三害”被彻底拔除了。
焦裕禄逝世以后,安葬在郑州烈士陵园。11月16日,新华社播发了焦裕禄逝世的消息。20日,《人民日报》发表《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为人民忠心耿耿》一文,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模范事迹。
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焦裕禄为革命烈士。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2月26日,遵照焦裕禄的遗愿,将他的遗体由郑州烈士陵园迁葬在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的沙丘上。
国家代主席董必武、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写长诗热情歌颂焦裕禄。一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把焦裕禄列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之一”,再一次号召全党学习焦裕禄。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兰考,瞻仰焦陵,献了花圈,并题词: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弘扬焦裕禄精神,纪实文学《焦裕禄》出版,邓小平题写书名,李鹏题词:
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
199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在兰考召开焦裕禄逝世30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来参加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落成暨焦裕禄铜像揭幕仪式,赞扬“焦裕禄同志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和广大干部的好榜样。”肯定“他的一生是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一生”。
焦裕禄“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坚”。
焦裕禄精神长青!
|